第七届仁心雕龙学术论坛征文活动结果公布
本次活动共收到论文232篇,涵盖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等领域。根据仁心雕龙学术论坛征文活动办法中相关规定,经初审、网络盲审和终审,《“性-效-毒”:中药临床风险-效益评价之根基》等10篇论文荣获第七届仁心雕龙学术论坛征文活动卓越论文,《从阴旦阳旦解构伤寒》等55篇论文荣获第七届仁心雕龙学术论坛征文活动卓越提名论文,我院刘安国博士学术论文荣获卓越提名论文。《中华中医药杂志》拟对获奖论文进行专栏发表。
希望各位作者再接再厉,坚持自省合真,努力开拓创新,不断积极进取。严谨求实,勤奋刻苦,为繁荣中医药学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件1:第七届仁心雕龙学术论坛征文活动卓越论文名单
附件2:第七届仁心雕龙学术论坛征文活动卓越提名论文名单
《中华中医药杂志》社
2021年6月25日
附件1
第七届仁心雕龙学术论坛征文活动卓越论文名单
(按第一作者姓氏笔画排序)
序号 | 论文题目 | 第一作者 | 通信作者 |
1 | 基于“心肾相交”理论的Ⅱ型CRS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 | 仇 琪 | 仇 琪 |
2 | 中医认知计算:概念与路径 | 王曦廷 | 卢 涛 |
3 | 中医内证体察对人体之气体察方法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 刘争强 | 章文春 |
4 | 明确经筋实质 | 刘 斌 | 刘 斌 |
5 | 漫议中医学的科学性、哲学性及艺术性 | 刘朝晖 | 朱 兵 |
6 | “性-效-毒”:中药临床风险-效益评价之根基 | 张 冰 | 张 冰 |
7 | 基于人工智能的中医多诊合参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述评 | 汪南玥 | 汪南玥 |
8 | 干支历法的嬗变及其对运气理论构建的影响 | 孟庆岩 | 张其成 |
9 | 论“识机” | 林明欣 | 胡镜清 |
10 | 生物钟与中医体质 | 梁金凤 | 俞若熙 |
附件2
第七届仁心雕龙学术论坛征文活动卓越提名论文名单
(按第一作者姓氏笔画排序)
序号 | 论文题目 | 第一作者 | 通信作者 |
1 | 中医四诊补遗与九诊探索 | 丁 宁 | 李 东 |
2 | 内涵最小的独立证候 | 于东林 | 燕 珊 |
3 | 《黄帝内经》脏象学说的“天象”与“地象” | 王 轩 | 刘 玮 |
4 | 圆运动理论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 王 建 | 鲁 俊 |
5 | 针灸防治恶性肿瘤研究回顾及展望 | 王星博 | 王伟明 |
6 | 基于《内经》对谷物精微转化的阐述探究糖尿病的病机 | 王艳梅 | 张久亮 |
7 | 肺结节中医科学诊治思路和方法 | 王琳琳 | 庞立健 |
8 | 徐谦光《推拿三字经》版本和流布述略 | 王 静 | 李 宏 |
9 | 历代南北政观点述评 | 史周莹 | 聂金娜 |
10 | 《黄帝内经》腠理论 | 田合禄 | 田合禄 |
11 | 以五脏病证为例探讨中医学辨病论治体系 | 白 龙 | 王常海 |
12 | 文明溯源视域下中医临证“初心哲学”考探 | 刘立安 | 周立群 |
13 | 针刺对形觉剥夺性弱视视功能重塑调节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刘安国 | 严兴科 |
14 | 针灸戒烟对重大慢性疾病的防控作用 | 刘 朝 | 王莹莹 |
15 | 基于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交互作用探讨从风论治过敏性疾病 | 吕明圣 | 崔红生 |
16 | 论中医“三辨六法”治疗肿瘤的诊疗体系的创建 | 孙月蒙 | 徐 书 |
17 | 关于中医优势病种研究的评述和建议 | 孙立明 | 孙立明 |
18 | 重镇潜阳药物的应用述评 | 孙金旭 | 郭翔宇 |
19 | 从阴旦阳旦解构伤寒 | 庄长兴 | 庄长兴 |
20 | 从少阳为枢初探慢性筋骨病的中医防治策略 | 朱在师 | 李西海 |
21 | 基于疾病全程管理探讨浙派中医多模式干预癌病策略 | 朱 颖 | 孙磊涛 |
22 | 肝脾与风木-免疫-肝胆三焦脏腑气化体系辨正论纲 | 毕伟博 | 崔红生 |
23 | 圆运动视域下之四逆散证病机新解 | 张 萌 | 林明欣 |
24 | 备案制背景下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由“方”到“药”的发展思考 | 张 雷 | 彭惠平 |
25 | 基于证素辨证原理的微观指标中医辨证意义策略探讨 | 李明珠 | 李灿东 |
26 | 基于“内毒”理论探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 李星星 | 吴 旸 |
27 | 基于“肠道菌群-肠-脑”轴探讨围绝经期失眠心肾不交证的本质内涵 | 杜彩凤 | 杜彩凤 |
28 | 试论旴江医学对中医学发展的贡献和价值 | 周步高 | 徐春娟 |
29 | 基于肠道菌群从慢性应激致胃肠功能紊乱进行中医肝郁犯胃证研究的思考 | 岳滢滢 | 赵映前 |
30 | 基于整体观的机体内环境与肿瘤微环境辩证关系研究 | 武艺铭 | 刘怀民 |
31 | 类器官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 苏泽琦 | 丁 霞 |
32 | 针灸网络生物学 | 陈 勇 | 陈 波 |
33 | 基于肾虚血瘀理论探讨补肾活血法在男科疾病中的运用及展望 | 赵 凡 | 马健雄 |
34 | 中医诊断的“衡”与“动” | 夏淑洁 | 李灿东 |
35 | 基于“肾脑相济”理论论治血脉病的研究思考 | 徐宁阳 | 任 路 |
36 | 知识社会史:一个“早期中国”医学史研究的可能向度 | 袁 婷 | 袁 婷 |
37 | 从“和法”思想探析经方治疗中焦痞证 | 郝长浩 | 沈 会 |
38 | 基于肿瘤内菌群微环境探讨中医药治疗肿瘤新策略 | 钱 祥 | 张爱琴 |
39 | 中医药的求真之道 | 高 振 | 董竞成 |
40 | 当前中医学发展的困局与出路思考 | 尉万春 | 张其成 |
41 | 和调枢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理论基础与临床运用 | 崔红生 | 崔红生 |
42 | 当代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研究进展述评 | 崔雨婷 | 许伟明 |
43 | 证素辨证学研究中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 梁 昊 | 彭清华 |
44 | 多组学视域下的中医体质学研究 | 郭文茜 | 姚海强 |
45 | 《脾胃论》“清燥汤”探微及后世阐发运用 | 陶文娟 | 李灿东 |
46 | 从“经脉穴”反思针灸临床施针布局内涵 | 龚 萌 | 林 栋 |
47 | 基于整合思维探讨PRO问卷引进与中医临床效应测评 | 曾令烽 | 曾令烽 |
48 | 中医妇科病证结合流产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浅析 | 谢宝珍 | 罗颂平 |
49 | “补肾活血法”治疗肾脏病研究述评 | 韩 阳 | 张勉之 |
50 | 中医药生物信息数据库发展述评 | 黄 琳 | 温成平 |
51 | 论中医古籍辑佚中的目录学应用 | 葛 政 | 李鸿涛 |
52 | 基于“肾主骨”防治骨质疏松研究探讨中蒙医基础理论的“互释” | 董重阳 | 师建平 |
53 | 先秦两汉简帛医方研究述评 | 熊益亮 | 段晓华 |
54 | 特发性肺纤维化中医药研究策略的思考 | 臧凝子 | 吕晓东 |
55 | 五行音乐疗法在“治未病”实践中的运用探析 | 潘佳琪 | 林法财 |